机构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 它山之石 >
高校校园秩序管理运行模式浅析
来源: 本站 日期:2017-04-13 16:17:00

曹璐,邢劲松

(北京大学 保卫部,北京100859)

摘 要:根据新时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需求,结合高校特点等多种因素,对当前高校校园秩序管理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探求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高校校园管理,维护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建立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校园秩序,最终使校园实现“可控、有序、平安、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校园秩序;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的校园秩序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而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是非常艰难和混乱的,作为安保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可控、有序、平安、和谐”的校园;需要从大局的角度思考如何开展日常工作来促进校园秩序管理工作,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校园秩序管理工作相对而言比较粗线条,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需要将细节更完善,比如门卫、治安、交通、消防等,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如何细节更加完善,以提高具体工作管理的效率、质量。良好的高校校园秩序管理需要有:

    一、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序的门卫管理

    在高校的安全保卫管理中,校园门卫管理是校园综合防范、控制的第一道屏障,是校园秩序管理的前沿阵地。多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秉承“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针对校内外人员、车辆等常规内容进行管理,个别高校结合本校特点拓展相关管理内容,比如培训单位申请备案制度、团队入校限时限量网上预约制度。

    为改善校园道路交通环境和停车管理,保障交通安全,北京大学保卫部采取验证入校制度,为学校教职工办理“北京大学通行证”(以下简称“北大车证”),设置校外车辆预约入校制度,这种制度分为两种模式,零散车辆预约和多辆次车预约。车辆若有“北大车证”可直接驶入校内;若没有“北大车证”,车辆无法直接入校,需与学校相关部门预约后方可入校;多辆次预约则需提前向保卫部校园秩序管理中心办公室递交申请及临时车证样本(或车号),限量核准后方可入校;未经预约,则禁止车辆入校;空驶出租车未经预约不准入校。出租车内乘客持有北京大学有效证件可以入校(包含临时证件)。奥运会后,这种车辆验证入校的管理制度继续执行。清华大学对校园机动车出入进行了统一的管理,规定禁止无通行证机动车穿行校园、在校内停放。确需临时进入校园的无通行证车辆,经门卫查询后,可以从主校门、南门进出校园,其他校门禁止通行。同时对无通行证车辆实行计时收费。

    高校这种门卫管理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它有助于维护校园秩序,同时有助于对校内外人员、车辆入校数量、速度等进行掌握;其次,在敏感时期、校内重大活动、暑期旅游高峰等特殊时期,采取校内人员证件及照片核对放行,校外人员入校受限的方式,对异常情况可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第三,身份证登记系统具备与公安网后期核对功能,可以筛查登记入校人员中是否存在在逃人员等公安机关的通缉对象,一旦连入公安网可实施即时抓捕。这种门卫管理的模式在北京大学试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保持学校对外开放的特点的基础上,保障了校园的良好秩序。厦门大学等众多高校随之出现此类人员验证登记56的管理制度,收到较好的成效。

    根据各高校的教学、文化的特点,旅游团“校园游”、培训班学习的数量逐年增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制定了旅游团入校的预约管理规定,对于旅游团入校的时间也有统一要求,制定“团队入校参观网络预约制度”,要求参观团体在网上提前申请,审批通过后方可入校,管理人员根据校园承载能力灵活控制入校人数,以维护校园秩序,缓解校园压力;为保证培训人员入校有序,北京大学还建立“北京大学办班备案系统”,将其纳入常规管理,以防有人假借培训班名义私自带旅游团入校扰乱秩序。

    据了解,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人员入校、车辆入校等常规内容的管理仅依靠视频监控等设施,对于车辆管理基本采取停车场式收费制度,而对于行人入校没有一个固定的管理措施。根据抽样调查表明,在全国,有13%的高校采取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类似的门卫管理模式;有56%的高校采取无论校内外人员、车辆入校,无需任何证件直接入校的门卫管理模式;有31%的高校采取校内外人员入校无需任何证件,校内车辆凭校内车证入校,校外车辆收费、无需预约,等级防控时期除外。

    二、扎实的管理理念,独特的区域管理

    在国内,高校的校园秩序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师生员工的关注,从服务师生、教书育人的理念出发,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完善细化具体工作才能使校园秩序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深入人心。各高校在校园秩序管理模式中,结合主体与服务、电子化、智能化、现代化等特点,建立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园秩序管理模式。其中,部分采取区域管理的模式,以方便更细致化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Regional Public Management,RPM),是以区域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解决特定区域内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而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现代治理的社会活动。区域管理涉及校园内的交通秩序、治安秩序、经营秩序、环境秩序、校园大型活动秩序等常规的校园秩序管理。它的区域管理模式分为两类,普通的区域管理模式和特殊的区域管理模式。

    第一类,普通的区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大学校园的秩序管理中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高校内设有保卫处(科),虽然学校内分不同的区域,但在平时的日常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中,都由保卫处(科)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以达到集中管理的效果。

    第二类,根据校园内建筑规划、楼宇使用性质及人员属性等,制定特殊性的区域管理模式,这种区域管理模式将学校进行“智能化”“区域化”的分工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分区域管理在校园秩序管理中是重中之重。这里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了解他们如何针对其个性化的管理特点、特殊的教学模式、独特的校园文化而制定的特殊性的区域管理模式。

    (一)北京大学校园秩序管理中的区域管理

    北京大学根据校园环境、建筑物分布和师生活动范围的特点,将公共区域分为“生活区”“教学区”和“办公区”,进行“区域化”分工,开展门卫秩序、经营秩序、环境秩序、大型活动秩序、治安秩序、交通秩序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并及时提供安全救助和服务,努力实现维稳应急机制常态化。

    北京大学保卫部校园秩序管理中心下设一个办公室和三个区队,三个区队各设一名区队长、一名副区队长和四名区队干部。区队工作人员打破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的界限,实施特殊轮勤制度,确保各区域突发情况出现时能及时赶到并处置。各区队制定了目标管理处罚措施,针对责任意识强,发现和先期处置及时的人员予以奖励,对拖沓延误者酌情惩罚。这种区域管理模式在提高发现能力、控制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显现出较大成效。多次成功瓦解、处置影响校园稳定的事件,较好地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校园秩序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北京大学保卫部对区队的职责有十项规定:辖区内校门管理;辖区内面上、重要敏感区域、重点目标的巡逻;对辖区内汽车、自行车的行驶、停放、疏导进行管理;辖区内发生的各项突发事件的发现和先期处置,同时报告保卫部;辖区内务工人员管理的检查、督导工作;辖区内对游商、黑车、广告、标语的治理工作;辖区内室外、公共场所治安预防与秩序的管理;辖区内对非正常人员(上访人员、精神病患者)、不当活动(法轮功活动、未批准的讲座、演讲)的防范工作;汇总分析辖区内的重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好方案;负责对区队保安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清华大学校园秩序管理中的区域管理模式

清华大学根据校园环境、楼宇使用属性和人员分类等,将公共区域分为“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和“家属区”,“区域化”分工,开展门卫秩序、交通秩序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协助与服务,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做保障。

    清华大学区域管理模式是根据其楼宇使用属性,制定了将区域的管理划分给多家单位同时管理的制度。教学办公区,主要涉及教学楼、办公楼等办公场所,由保卫部校卫队负责这一区域的秩序管理,采取蹲守式的保护形式;学生宿舍区,主要涉及学生宿舍、食堂、超市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内容,由学生公寓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宿管中心”)负责秩序管理,宿管中心雇用物业人员承担学生宿舍区内的秩序管理,采取巡逻式的保护形式;家属区,主要涉及学校教职工的生活起居等内容,由清华园街道办事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针对学校的发案率及学校的特殊性、复杂性,为加大打击力度,有时采取“三区联动”的管理模式。此外,清华大学还拥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学生治安服务队和学生校园交通志愿者,在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根据治安、交通、执勤等情况以巡逻的形式展开工作。清华大学这种区域管理模式有利于师生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清华大学保卫部对校卫队的职责有五项规定:依据清华大学校园管理制度,检查出入校门人员和车辆,为来宾办理会客登记;查验大宗出校物品,查处无证自行车,保障公私财产的安全;负责校园治安巡逻,维护校园秩序;处理、处置一般治安紧急情况,纠正一般违反校园规定的行为,对可疑情况进行盘查及时送交治安派出所有关部门处理;负责校门的日常管理及保安队员的管理;负责为各类临时人员办理校门临时出入证。

    三、科学的分工,“网格化”“智能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最早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是指把需要管理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各网格单元之间的协调机制,使每一个网格之间能够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共享资源、共同管理,最终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

    多家单位共同使用同一个建筑楼宇的情况在全国高校较为普遍,为实现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应建立“内部细化分工、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推动网格化管理工作逐渐形成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的主动管理模式。结合高校共用建筑区域的实际情况,相关单位坚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加强预防,严格管理”的工作原则,牵头单位和各使用单位充分协调、密切配合,努力克服障碍,确保建立共用楼宇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秉着“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格局,共用建筑结合区域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完善了网格化工作制度,不断提高网格化安全管理实际效能。

    校园秩序管理始终要实现从室外区域管理延伸到楼宇和单位内部管理,结合学校共用建筑物区域的实际情况,北京大学保卫部制定《北京大学网格化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将现有人力资源分配至所属建筑区域具体实施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并担任所管建筑区域的辅导员,共用建筑区指导员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一次创新举措。指导员协助牵头单位,推动建立楼管会,就安全管理业务进行指导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依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以协助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活、管理环境为主线,在人员少、任务急、责任重的情况下,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全面覆盖、网格到底、权责明确”的网格化管理机制。

    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高校的校园秩序管理并不局限于人防,更多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计算机、视频监控等各种相关网络中所有分离的设备及其功能信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相互关联又统一协调的整体,称其为“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在校园的秩序管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管理形式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及服务流程数字化,形成校园的数字环境,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凭借信息系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数字化校园旨在从整体性角度来规划和实施校园秩序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让管理人员更科学、更规范地管理数据。例如,北京大学的“校园秩序管理平台”和“北京大学约车管理与服务系统”。

    第二类,是利用智能化工具———视频监控,将校园内的各项管理、服务及环境,形成校内的智能化管理、记录状态,并借视频监控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记忆和监督。可以科学、规范地记录所需要的时间、地点、事件等重要的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和师生员工需要时,通过智能化的工具为其特殊 需要提供更方便的、更快捷、更真实的信息。

    这两类管理形式在高校校园秩序管理中应用的较多,将比较分散的工作需求、要求整合、固定,信息保存完整,传输快捷准确,以便提高自动化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师生服务。第二类智能化工具在高校中的秩序管理中至关重要。有的高校将视频监控安装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意在避免盲区的出现;有的高校将视频监控安装在敏感地带和学生宿舍区;有的高校将视频监控安装在室外公共区域及楼宇门口等。不论安装在哪里,都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警戒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发生的事件及时捕获、处理和记录相关影像,对重要的部门进出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对重要区域提供有效的保护等,是校园秩序管理追求的目标,为维护校园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证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奠定基础。

    高校保卫部门在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高校校园管理,维护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安定团结局面方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校保卫部而言,应严格加强门卫管理和校园秩序管理、加强巡逻、加强对校园敏感区域和重点部区域的情况掌握,加大校园的监控力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让“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形式对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有所促进,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与人力的管理相结合,实现有序的、和谐的、平安的校园秩序,努力建立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校园秩序,最终使校园实现“可控、有序、平安、和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纪俊臣.都市及区域治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3]张传东.网格化管理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商贸,2013,(23)

编辑: 本站
更新于: 2017-04-13 16:17:00


2 返回首页 1加入收藏 2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