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 文章精选 >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来源: 本站 日期:2017-10-25 09:40:00

胡晓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维稳是第一责任。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尽管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极其复杂,但也是可防、可控的,高校突发事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可循。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突发事件;特性;困境;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高校身处其中,亦是如此。学生就业问题、贫困生问题、师生心理问题、办学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校园周边治理问题、内部管理改革问题、教职工待遇问题等,均影响着高校的稳定。高校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交锋之地,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风向标”、“晴雨表”,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何深刻认识及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构建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公共事件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有公共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公共性、延伸性、潜在性等特点,还有自己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

    1.主体的活跃性。高校突发事件不同于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是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有知识、有理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比较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 他们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同情心,爱打抱不平,富有激情,情绪波动大,热衷于表达意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常常会积极参与,迅速行动,扩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特别是当涉及自身利益受损,或某一事件 处置不当时,他们会骤然集聚起来,将单一突发事件迅速升级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2.诱因的多样性。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一件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它的突然爆发,必然有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高校的突发事件亦是如此,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是涉及国家主权、民主尊严等这样的大事情,也可能是学生个体利益受到伤害,而聚集起来表达诉求上升为群体突发事件,如饮食问题、收费问题、宿舍管理问题等。可以这么说,凡是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3.扩散的迅捷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类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学生与外界联系广泛,热衷于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沟通方式,可以极其便捷地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一旦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产生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涟漪效应”,得以迅速蔓延与扩散。人们越是关注某一目标或行为,越容易受到影响; 在人群集聚的地方,人们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参与者便可能越多。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参与其中,一旦产生共鸣,则容易出现跨校、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学生联动,引起社会反响,进而波及社会。

    4.处置的复杂性。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涉及高校内外公众多个层次,本身处置工作的头绪就比较复杂,加之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复杂性。同时,高校参与应急处置单位的数量、管辖范围和专业特点,决定了应急指挥的复杂程度,在实际的应急处置行动中,参与的单位很多,一旦协同出现问题,既不能高效地完成总体任务,也难以有效地完成各自承担的局部任务。此外,高校的突发事件也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学生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旋涡,呈现过激状态。

    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实困境

    高校的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历观近二十年来的所有大的不稳定事件,都有高校的参与或与高校有较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高校能否平稳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高校非常重视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然而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校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1.领导高度重视与师生意识淡薄的反差。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高校在理念上一般把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目前,高校在认识上已经树立起“校园应急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力求建立起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协同处置的互动网络。然而,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高校师生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是淡薄的: 一方面,因为安全宣传教育不够到位,高校师生都不同程度缺少必要的躲避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也因为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高校师生员工没有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有调查显示,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但在面对地震、火灾、疫情等其他灾害上,自救逃生的知识却十分苍白。

    2.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目前,在高校内设机构中,并没有专门的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性管理部门,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临时组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决策主要由相应的行政领导做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对临时管理机构的协同处置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效。尽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与方法,但通过由各部门临时组建的管理体系来应急处置,仅仅是依靠临时受命来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共同的行动,既难于统筹又缺乏效率。或许,只有依赖相对稳定的应对机制和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参与应急处置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然而,高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尤其是高校加强制度化建设以来,制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出现。高校要想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避免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高校内部制度体系的协同是首当其冲的。

    3.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应对的无奈。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得以便捷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知识,同时也让一些有害的信息迅速渗透并传播,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内容,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极大的冲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如QQ、微博、微信、飞信等,具备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突破传统媒体的制约,传播不再受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筑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放大,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成为风险放大的助推器。在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的交替作用下,一些负面信息很难被及时地发现、封堵与清除,容易转变为网络热点问题,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网络上转发炒作、串联,会导致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对机制

    针对上述特点与困境,高校要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首先是要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其次要重点抓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控制,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建立相契合的应对机制。

    1.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维护保障高校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注重突出以下三点: 一是突出系统性,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要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学校顶层到基层,层层制定应急预案,又要按种类的要求制定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要形成体系,各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越是层级低的预案,操作要求就要越明确、越具体、越量化。二是突出重点性,要统筹推进、逐级负责。针对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难在基层的情况,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根据分层、分级、分部门负责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三是突出实效性,要便于操作,科学管用。衡量一个应急预案的质量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实用,是否管用,切忌纸上谈兵。要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反映规律、可操作、出实效的应急处置预案。

    2.事前阶段——预警预防与安全教育机制。防患未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危害。在事前阶段,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 一是预警预防机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建立内部信息、舆情监控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密切注视和分析当前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预兆、导火线和引燃点,并定期进行研判分析,及时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不断提高统筹协调、组织应对的本领,牢牢掌握维护学校稳定主动权,以一种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的机制使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出事地点妥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二是安全教育机制。形成融危机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法律法纪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等为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做到人人知法守法,事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辅之以各种模拟演练,使学生知晓防范应对的流程,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3.事中阶段——快速反应与协调化解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按照“冷静观察、疏堵结合、理性对待、从容处理”的原则进行,建立事中阶段的应对机制,迅速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化解的资源,控制事态发展。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 一是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反应越快,处置越早,越能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将危害降至最低。快速反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既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报告,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也依赖于统一的训练与管理,将各方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二是协调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临时处置机构,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一般由高校主管领导担任,协调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具体行动。在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积极组织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形成环环相扣的紧密配合关系,团结协作。要明确现场指挥的工作程序、指挥的职责和权利,充分调动各参与部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尽快化解危机,决不能因相互推诿扯皮而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提出后续解决方案,千方百计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事后阶段———善后恢复与心理干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后,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 一是善后恢复机制。善后恢复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要组建负责善后恢复工作的专门机构,制定工作基本思路与基本对策,立即着手恢复重建。这种重建包括有形情境和无形情境: 有形情境的重建包括事发现场的清理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的重新恢复、损毁建筑物的重建或维修、受损资产及设备的复原或重置、水电气恢复正常供应等; 无形情境的重建包括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及学校形象、师生的个人形象与社会知名度、信任度等的重建。同时,也要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追究相关责任,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处理方法及其效果、经验教训等详细记录,为有效预防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二是心理干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置的后期,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疏导,稳定情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突发事件相关伤亡或遭受损害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安抚,使他们摆脱突发事件阴影,重建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扭转被动局面。对于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因事件影响范围大,对周遭同学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反应往往会比较强烈,情绪波动大,要安排辅导员进行思想疏导,做好安抚工作,通过座谈、走访宿舍等方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事中、事后阶段,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适时向校内外通报事件情况,做好舆论的引导与掌控工作。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事件的规律,健全和完善高校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维护好高校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虞庆国.社会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稳定工作[N].学习时报,2012-07-09.

[2]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8.

[3]蒋冀骋.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 1) : 54.

[4]“高校稳定工作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9) : 58-76.

编辑: 本站
更新于: 2017-10-25 09:40:00


2 返回首页 1加入收藏 2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